2013/08 总第42期

刊首语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专利制度是在智慧之火上添加利益之油。专利与技术密不可分,也与市场息息相关。规模从几十亿到上千亿元,应【更多】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专利制度是在智慧之火上添加利益之油。专利与技术密不可分,也与市场息息相关。规模从几十亿到上千亿元,应用全面开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专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竞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带来的影响放大,这种背景下,专利格局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核心专利缺乏一直被视为悬在国内LED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LED专利申请有了很大的进步,而除了企业自身的专利布局,联合起来“抱团”应对专利问题正成为一种趋势。而在抱团的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模式、体制机制更有效是业界一直在探索的。

专利是把剑,既能伤人,也能护之。在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专利是竞争力的保障,也是鼓励创新的最好机制。

规模从几十亿到上千亿元,应用全面开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到了1920亿元,较2011年的1560亿元增长23%。伴随产业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的竞争加剧,专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竞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带来的影响放大,企业对专利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大。无论产业规模大与小,在半导体照明领域,专利战始终存在,“要警惕拥有核心专利的大厂‘放长线,钓大鱼’携专利以令诸企”,这是曾经业内人士对产业发展的一句提醒,那么新形势下,专利战局有何变化,又该如何应对?

白光LED专利专题研讨会受到极大的关注,众多企业人士闻讯前来

专利战局新形势

“上游核心技术专利大部分被国外厂商所掌握”、“核心专利缺乏,受制于人”……在之前的几年,提起专利,立刻浮现在笔者脑海中的是类似的词句,而与这些词句同行的则是给国内业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教训的美国“337调查”案,据之前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的一份对LED产业的专利分析显示,国内LED专利在衬底、外延与芯片等中上游领域的占比仅10%,更多的则分布在封装、应用等环节,而国外LED中上游专利所占比例则大大高于国内。时过境迁,半导体照明产业在飞速发展,专利形势亦在发生着变化。

在早期,日亚、丰田合成、飞利浦、科锐、欧司朗等几大公司利用各自的核心专利,在全球范围内布置了专利网,并逐步进行了交叉授权,形成了几家独大的格局。从整体的专利格局来看,大格局仍在,几大专利拥有者依然掌握着重要的基础性专利,如白光基础性专利,包括PSS衬底技术专利等。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和更多企业、研究机构的进入,以及半导体照明产品范围的不断扩大,更多公司拥有了相关专利,再加上应用产品种类以及生产厂商增多、市场规模扩大,专利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此外,一些基础专利近几年陆续到期,缓冲层技术、PN层的掺杂等专利已经过期,白光基础专利也将在2017年前后陆续到期。这对于国内业界是个利好消息,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即使一些基础专利到期,也不能盲目乐观,一方面是能否在原有技术上进行创新对企业是一个考验,另一方面,几大专利拥有者在专利的申请策略上,除了所拥有的核心专利外,还包括外围专利。国内企业仍存在很大的专利风险。“随着专利的逐步到期,肯定对目前的格局是有缓解,但是技术进步很快,人们可能会发现新的技术或产品方向也会被专利所保护,但不会像此前那样集中在几家手里,到时候将会是百家争鸣的情景。”一位企业高层如是说。

提到专利,日亚等几大专利拥有者的确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在产业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他们的策略、态度也在调整变化。“几大专利拥有者,好斗的依然在寻找机会,不好斗的或者希望以更好的姿态融入中国市场大力发展的,更趋于采取合作的方式,例如OEM合作或者寻求谈判授权等方式。”一位企业代表如是总结了当前几大专利拥有者的策略。

在几大专利拥有者中,日亚可以说是比较“好斗”的一位,其曾公布公司的专利战略方针,表示“专利不是商品”,不会为获得收入向其他公司提供自己拥有的专利授权,2002年以前,日亚取了多项基本专利,涵盖了LED结构、外延、芯片、封装的制造全过程技术及荧光粉等相关原材料,而日亚也依靠其构建的专利壁垒及专利诉讼阻止其他厂商进入市场与其竞争,以获得高额的独占市场利益。但随着欧司朗、丰田合成等公司LED领域专利的不断增加,在LED领域拥有的专利数不断增加,日亚在专利诉讼方面遭到一些挫败,其也改变态度,分别与上述大厂达成了专利和解和授权协议。不过,虽然如此,其对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专利态度依然很谨慎,其中,从2006年开始,日亚与亿光的专利纠纷恩怨就一直不断。

与日亚的强势不同,欧司朗、飞利浦、丰田合成、科锐等几家企业,在专利方面采取了专利授权等相对灵活的方式,扩大自身在LED市场的影响力。比如,飞利浦推出了“LED灯具和光源许可计划”,截止到2013年5月,其已签订了300份协议,签订协议的企业可以获得飞利浦LED系统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专利组合,丰田合成也在2012年12月与圆光电进行专利交互授权等。

可以看到,随着产业发展,技术标准的开放度与透明度越来越高,很难有一家公司、一个国家持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专利,这种关键专利的分散化,为交叉许可专利奠定了基础,相互授权使用对方的专利将更加普遍化。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专利优势企业也采取结盟抱团的形式,比如丰田合成、锐高等几家主要硅酸盐荧光粉企业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形成了B.O.S.E专利家族。

INTELLECTUAL VENTURES®投资董事苏清新博士认为,从专利经营的角度来看,作为拥有核心专利的大厂,如果不积极合作推动这些专利的实施的话,这些专利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国内厂商在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核心专利拥有者以开放的态度与国门厂商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一起推动这些核心专利的应用和市场推广,将是这些大厂们很明智的行为。当前LED厂商们应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共同做大市场蛋糕,而非仅仅关注自己的市场份额。“专利的目的在于产生价值,与别人合作,有机会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苏清新说。

而在7月12日,由联盟(CSA)主办的“白光LED专利专题研讨会”上,CSA副秘书长杨兰芳也表示,无论是专利持有人,还是LED生产企业,都应该基于这样一个共识:只有在合力将市场做大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多赢。

“足不出户”or正面迎击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专利制度是在智慧之火上添加利益之油。专利与技术密不可分,也与市场息息相关。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专利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专利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LED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很难说是某一个或几个专利,一些大厂采取了广撒网的方式,各种技术细节从不同的角度申请了成千上万的专利,就像‘地雷阵’。上中游的基础专利制约相对比较集中,如白光基础专利,以及外延芯片的结构上。”一位LED封装企业的高层说。

相对于受制约较多的上游外延芯片企业,封装和应用企业面临的则往往是产品要么出口选择大厂芯片更有保证,要么不出国门,限于国内市场。有企业代表半开玩笑的表示,出口到专利环境相对宽松的亚非拉地区还是可以的。但半导体照明是一个全球市场,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要做强、做大,“足不出户”自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而没有专利支撑这条路走的终究不踏实。曾代理过包括日亚与丰田合成专利诉讼等众多LED企业专利纠纷的日本黑田法律事务所首席律师黑田健二建议,对于中国国内企业而言,如果产品想进入全球市场,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所购买专利的适用地区。比如,中国企业如果想进入美国、日本、欧洲市场,就应该考虑荧光粉的种类,以规避日亚在这一专利上可能发起的诉讼威胁。

其实,国内LED企业的专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在专利布局上也在积极行动,比如今年6月,三安光电发布公告称,决定由公司全资子公司Lightera Corporation以自有货币资金2200万美元收购美国Luminus Devices, Inc.(“美国流明”)100%股权。目前美国流明在全球拥有9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的专利有58项,合计151项,其中已取得和正在申请中的美国专利94项。这些专利覆盖了LED产品的设计、制造方案,封装、系统和应用的各个环节。美国流明与日亚化学、首尔半导体、台湾晶元光电均有技术专利方面的合作。有分析认为,三安光电在专利布局方面投了大量精力,有助于扭转被动的局面,增加其在专利方面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表示,应对专利问题的策略还是比较多的,如并购获得重要专利,购买许可及授权,无效别人的专利,形成策略联盟或专利池,市场区域的选择,产品的差异化等。不同的企业,基于产品的差异,市场的布局,资金的储备,人员的素质等不同,采取不尽相同的应对方式,其实没有定式,需要周密的考虑。有时候也需要考虑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否则也比较难应对专利拥有者严密的专利网。

的确,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有些核心专利点是无法规避的,如同三安光电一样并购具有专利实力的企业是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均有这种能力。购买许可或得到授权是比较常见的选择,可高额的许可费让很多企业倍感负担,“交费是交定了,就是交多交少的问题了”,有企业代表如是说。另外,交叉授权也是获得专利的方式,但交叉授权的前提往往是双方的专利价值分量要“门当户对”,也就意味着双方的专利都需要有议价能力。而要有含金量的专利,则考验着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实力。

就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专利申请量迅猛增加,从构成来看,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不断增加,但占所有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持续走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持续增加,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不论是申请量还是所占比例都快速增加。从技术领域来看,上游领域总体技术实力还很弱,专利申请量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发明专利还很少,中下游应用端申报的专利最多。不过,专利集中在封装和应用端也是最让业界担忧之处,认为多少有些“华而不实”,真正发生纠纷时,这些专利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苏清新认为,从专利与产业关系的角度来看,核心专利固然重要,但不代表拥有一切,就LED行业而言,仅仅有核心专利是不够的。从新技术的研发角度,行业会产生很多新的技术,也会慢慢形成新的核心专利。随着应用发展,下游也会产生新的专利,如果能够做好专利战略策划和布局,应用厂商即使没有核心专利,仍然有与核心厂商议价的空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则表示,基于照明市场的大踏步启动,拥有应用端专利技术的厂家开始更倾向于照明应用产品和技术的专利纷争。LED产业越往下游,技术点越分散,产品系列越多,应用领域越宽广,所以国内企业一定要在应用环节做好专利布局,国内应用厂家多,要精耕细作好自己的差异化产品并做好专利技术开发。尤其是注意跟踪前瞻性的创新应用领域,提前做好产品规划以及专利策略性布局。

合力破解专利战局

从长远来看,要想彻底解决知识产权面临的掣肘,需要从技术研发领域进行突破,而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应该最大程度的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抱团应对专利壁垒。面对专利问题,企业的单打独斗终究会有些吃力,结盟应对是一种选择。比如,早在2004年,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和韩国展览设备材料产业协会共同参与,由半导体和展览设备领域包括三星电子、LG电子、东北亚南等32家大、中小企业组成 “专利联盟”,旨在应对发达国家对韩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攻势和保护本行业专利。主要职能与措施是,通过聘用企业、研究机构的专利专家和律师等,制定应对专利纠纷的对策、战略,研究开发确保核心关键技术的保护对策等。2006年5月美国固态照明公司Intematix及BridgeLux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组成知识产权安全照明业联盟(IPSLA)。IPSLA为半导体照明的零配件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联盟成员的产品及工艺都经由资格专利律师检查证明其在任何方面都不侵权,以保证成员之间购买的零配件不会有违权行为。

业界对专利的关注度非常高

就国内而言,为了解决专利及人才问题,联盟(CSA)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专利池工作组,主要职责是研究我国半导体照明的专利现状、发展趋势,特别是未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竞争焦点,促进产学研结合,研究共享和优先、优惠使用机制,走优势互补的联合发展之路。杨兰芳表示,由联盟参与组建的LED专利池,目前已经与20多家企业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签订了专利池协议书,共收到专利技术200余项。下一步,联盟还将与业界各方探讨共享机制。在专利许可模式创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联盟(CSA)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在2012年9月联盟(CSA)举行的第六次成员大会上,形成并通过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行动纲要》,其中就包括专利及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建设专利共享机制。加强产业专利战略部署的研究,在联盟的平台上以专利共同研发、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专利技术,共同对外发布联合许可声明等方式,实现专利共享和集体应对境外专利进攻,并通过专利的共享开展研发合作,以专利池的形式探索专利共享和集体应对专利战的机制等。

有企业代表表示,专利池对于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是件好事,但需要做好利益协调等问题,形成清晰的普遍认可的模式。“为专利池配备专业的专职人员十分必要,可有效加强运作和协调。专职人员最好分为两类,即一类是懂国际与国内专利法的人才,另一类是懂LED的人才,两者一定要结合好。并对入池的专利进行详细评估、分析、归类,同时对外界的基础性专利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采取主动出击与防御性联动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去运营。另外,应对专利诉讼时,运作机制也需要尽快商讨确定,而不是停留在观望阶段。”有企业代表如是建议。

对于LED领域的专利运营机制,苏清新认为,LED行业的确非常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第三方运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参与到专利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合作中。平台要成功运作需要满足三个要件:首先,由于专利问题会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平台需要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其次,平台需要进行国际化运营,即以全球化视野看待整个行业专利,具有获得核心专利的能力。再次,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平台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既包括法律人才,也包括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的人才。

联盟(CSA)专利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今后要更好地运作起来,还需要做些改进,“除了可成为专业交易的中介外,还应该围绕产品建立专利体系,为产业进行专利战略规划和专利组合设计,比如将产业某个环节的专利由点发展到面等。可以说,这个平台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好好的设计运营,体制、机制以及人才等问题都要解决好。”苏清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