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资讯 » 会议展览 » 正文

汕头借力“四链”融合加快实现振兴崛起强市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21 来源:科技传媒网作者:陈新造浏览次数: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省委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胡春华书记明确要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培育发展新动力上抢占先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汕头要贯彻好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胡春华书记的要求,并按照市委陈良贤书记提出的目标,建成向珠三角看齐的产业和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扬“两种”精神、发挥“两个”优势,坚定不移地将推进“四链”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做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链实现系统融合和统筹协调。


市委书记陈良贤带队调研创新驱动工作

  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发展创新链

  汕头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制约瓶颈多,一直没有走出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特别是随着多年改革走向深入,一些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忽视品质、注重模仿、投机取巧、缺乏耐心、只赚快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而且这些问题在许多行业中已积淀成了疴疾。陈良贤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汕头创新发展、加快发展。

  “工匠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词条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细节,追求完善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二是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三是耐心细致,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四是专业敬业,创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行业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从深层次的价值层面看,“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坚韧踏实的气质,一种践行信仰的方式。城市是人的聚集,其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恰恰最需要这种“工匠精神”。要把环境建设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开展“创文强管”工作。把汕头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度挖掘出来,把全市干部担当尽责、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振起来,塑造出一种心无旁骛、忘我工作、精益求精、久久为功、追求卓越的汕头气质,更好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的生产力,进一步积聚城市实力、增强城市魅力、激发城市活力。

  “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要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通过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十三五”期间,汕头能否实现振兴崛起,能否巩固粤东中心城市地位,能否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激活创新这个动力源。汕头的科教文化事业经多年的积淀,奠定了厚实的根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从科技创新方面看,还有较大的差距,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仍然存在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技创新链条上一直存在着诸多难点、堵点、痛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汕头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约0.8%,仅为当年全省的32%;全市150家高新技术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5%,远低于全省平均27.4%的比重。汕头要实现创新发展,构建好现代创新体系无疑是关键所在。要吸引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汕头还存在着较大的“人才赤字”,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善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浓厚汕头色彩的工匠团队。要形成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别要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引导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市委书记陈良贤陪同广东省委常委慎海雄带队调研我市创文工作

  发扬“无中生有”精神,提升经济产业链

  2015年7月,省委胡春华书记在粤东调研时强调,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跟周边市不是比经济规模,而是要比高度,比经济发展水平,要始终比周边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普通城市去发展,一定要以更高的定位和标准,紧紧围绕中心城市的定位去定位谋划产业发展,整个产业都要高端化,真正打造成为当之无愧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

  汕头工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食品医药、印刷包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音像材料八大支柱产业和17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规模不大、经济增速不快、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基础不牢、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的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4.85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只有深圳市的1/10、广州市的1/7、佛山市的1/7、东莞市的1/4、中山市的1/2;八大支柱产业中,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等传统产业占据比重较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集聚和产业链。全市工业骨干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大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效应远远不够。同时,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和商务等与制造业关联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效益的提高。

  经济强,基础是产业强;产业强,关键是创新强。汕头要实现振兴崛起,只有把振兴发展的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发扬“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强化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按良贤书记要求,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澄海玩具、潮阳内衣、潮南家居服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并在全市培育一批超500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要突出发展先进产业,始终不移按照“国际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之路,将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健康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加工服务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要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平台+产业+人才+资本”的发展新模式,坚持“引进一批大项目,构筑一批产业链,打造一片产业集群”的思路理念,集中精力展开精准招商,加快建成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汕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增长极。要大力发展新业态,着力培育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互联网经济。尤其要整合纺织服装、工艺玩具产业链,推动互联网应用与工业设计、互动展示、体验销售等环节相融合,加快培育形成更具规模的服务业新兴业态产业体系。


深圳宝能集团与汕头市市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480亿

  发挥“侨资”“潮商”优势,构筑多元资金链

  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既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也需要完善的资金链予以保障。汕头特区因侨而立,海外华侨众多,改革开放后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国内潮商翘楚。他们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为汕头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和广阔前景,助力汕头融入国家新一轮战略部署。要发挥好“侨资”“潮商”优势,以“潮”聚财,构筑以“侨资”“潮商”为主的多元资金链。要把政府“看得见的手”与资本市场“看不见的手”紧紧“互握”,搭建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要搭建侨资、潮资整合利用平台,创立潮商投资发展基金,投资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发展项目;引导和推动海外侨资、国内潮商参与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建设,加快筹划创办华侨银行;鼓励通过发展潮商产业投资信托基金、潮商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等多种筹资方式,推动试验区、高新区创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兼并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是完善汕头建设资金链的关键。要激发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两个活力因子,打通科技金融资金链,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多点对接的“新常态”。要在三方面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新机制:一是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以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具有汕头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促进和提升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二是激励民间资本投资机制。汕头民资民力、侨资侨力相当雄厚,要在政策制度上激活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等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三是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机制。要重点选择金融机构试点,开展投贷联动融资等服务,整体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

  总之,要通过乡梓情谊发挥“桥资”“潮商”的资金优势,通过激励手段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建设科技金融的创新资金池,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陈新造向著名侨领陈有庆先生汇报家乡建设情况

  发挥“特区”优势,统筹整合政策链

  强化政策支持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汕头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条件,决定了汕头科技创新的变革必须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发挥特区立法权和试验权的优势,统筹整合政策资源,围绕财税金融、产业投资、成果转化、创业就业、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细化构建汕头现代创新体系意见举措,努力构筑一条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链,为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完善、高效的配套机制,支撑和完善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让政策红利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助力。

  利用政策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是汕头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关键。要多领域高层次出台政策举措,鼓励企业主动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汕联合设立科教分支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加强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水平特色大学、科学院所属单位的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利保护、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打造区域公共技术服务高地。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要发挥汕头华侨众多的优势,牵线搭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汕头高新区要利用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契机,发挥政策效应,增强核心带动能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引领区和示范区。

  依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汕头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基础。要在四大渠道上激活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一是加大中小微企业创新补助、企业研发准备金、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和普惠政策的落实力度,以杠杆作用,激发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创新培育计划;三是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四是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通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空间或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制造业增效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良贤书记指出,汕头科技创新发展有基础、有优势,但是绝不能满足于在粤东西北领先,而是要向珠三角看齐,向先进城市看齐。而推进 “四链”融合,对汕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振兴崛起的强市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原创内容之著作权为「中国半导体照明网」网站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半导体照明网;如未正确注明文章来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播送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